为铭记中华历史,牢记时代使命,更好的了解中国历史传承的脉络、感受中国文化瑰宝的魅力,在传承发展中华文化过程中展现青春风采,安徽工业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赴南京“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实践团队于2023年7月15日通过提前查阅资料以及现场参观南京博物院等方式开展本次实践活动,并于参观完成后开展交流。通过本次实践活动,实践队员切身感受到了华夏文明底蕴深厚,增强了实践队员对中国文化的自信和认同感,立志要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坚定文化自信、奋发有为。
上午九点,实践队员们到达了南京博物院。走进南京博物院的大门,首先映入我眼帘的是一株银色的莲蓬雕像。饱满的果实外包裹着干瘪的外皮,我不禁想到了周敦颐笔下那“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花之君子——在开花时节同时酝酿果实。我想,这可能也象征着华夏千年文化会在一代代传承中得以弘扬和发展,而青年一代就像那饱满的果实——为文化传承发展注入连绵不绝的生机与活力。向前看去,紧接着我看到了两个古典建筑,门楣的牌匾上镌刻着金色的大字——“南京博物院”、“物华天宝”。远远望去,飞檐凌空、气势磅礴,让人不禁心生向往。
走进展馆,一件件文物串联起历史的脉络,展现着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演进的历史图景。我看到原始古人刀耕火种,人文初祖炎黄联盟,转身又望西周青铜文明兴盛,春秋战国诸侯争霸,再至秦汉见证它的统一与逐渐昌盛;我感慨宋齐梁陈等北民南迁,赞叹隋唐盛世辉煌,观宋元之灿烂却又叹明清之落寞……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定是那造型千姿百态的南唐陶俑。它们就像历史长河中流出的零落碎片,沉默地呈现着各自的故事和朝代的旋律。它们有的翩翩起舞,有的一脸淡定,有的袒胸露腹……真可谓是“伶人宫女动如真,武士文臣各有神”。它们是历史的亲历者,正向我们无声地讲述着千年前的风云变幻。
图为南京博物院南唐陶俑。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张虎 摄
深入展馆,我看到了更多的精神瑰宝。从极具生活气息与民族特色的中国结,到代表了中国丝织工艺的最高成就、被誉为“锦中之冠”的南京云锦,再到享有“一寸缂丝一寸金”和“织中之圣”的盛名的缂丝,我看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青年一代手中得以延续,并在青年一代的大胆探索、积极创新中使其在新时代逐渐再现光彩。当听到南京白局那极具地方特色的曲调时,我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文化冲击。婉转动听的曲调,生动有趣的表演,穿插着方言的念白,妙趣自生。我想,古老文化艺术的传承,不仅仅是在传承一种古老的艺术表演形式,更是在传递一种精神,更是在延续社会文明的新鲜血液。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艺术瑰宝,更是我们每个青年所担负的历史使命。
图为南京博物院南京白局。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张虎 摄
踏上归途,我深感我辈青年应担起肩上使命。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而青年是社会上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充分发挥青春力量,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是当代青年的重要使命。无论是惊艳国际交响乐舞台的中国第一位唢呐博士刘雯雯,还是用数字化方式“复活”千年艺术的敦煌研究院的年轻人,广大青年以热爱为底色,以专业为本色,在传承发展中华文化过程中展现了青春风采、贡献了青春力量。
通过此次实践活动,当教科书上的图片真实地出现在眼前时,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也明白了青年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在实践中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注入青春的动能和活力。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还要大力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不断开拓创新,接续奋斗!
好风凭借力,正是扬帆时。广大青年应自觉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坚定文化自信、奋发有为,定能为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贡献青春力量!(撰稿:张虎 焦朋庆 审核:赵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