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域代码:085240)
专业学位类别:专业硕士
代码:0852
一、物流工程学科简介
物流工程(Logistics engineering)是培养具有工学基础理论、熟悉经济学、管理学思想,掌握物流金融、物流信息化、物流自动化、供应链管理等基本理论与方法以及物流工程项目策划、预测、设计和实施、物流装备设计及物流系统运作与管理等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能在企业、科研院所及政府部门从事物流系统设计、决策、管理、运营以及物流工程领域教学和科研等工作的复合应用型的高水平物流科学与物流工程人才。
从1985年开始设置物资管理专业,1997年调整为物流管理专业,2004年申报成功“物流工程”专业。本专业为安徽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建设专业、校级特色专业;拥有“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以及“物流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点。
本系《物流工程》2007年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物流工程专业师资力量较强,省级教学名师一名,宝钢优秀教师两名;拥有教授4人、副教授3人,硕士研究生导师7人,教师全部具有硕士学位,拥有博士学位教师7位。拥有省级“校企合作校外实践基地--安得物流公司”及宝钢、马钢、安徽快捷物流公司、马鞍山港口集团等多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为研究生实践教学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同时拥有目前省内先进的现代化大物流综合实验室。
在实践教学方面获国家级二等奖一次,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二项,三等奖一项。本专业就业面宽,硕士毕业生可到制造企业、商贸企业、物流企业、电商物流平台、政府部门、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及其他事业单位,从事运输仓储、供应链管理、采购、物流金融、物流信息化等物流业务管理活动及物流系统规划设计、运营管理、教学和科研等工作。
二、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国内外物流工程技术快速发展和物流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的高级物流工程与管理人才,为政府、企业和其他规划管理部门培养应用型、复合型的高层次的物流人才。
学位获得者应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具有扎实物流工程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了解学科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能够承担相关科学研究、专门技术开发或工程管理工作,成为工程实践能力强并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应用型高层次工业工程领域技术与管理型人才。
三、专业硕士学位基本要求
1.理解和掌握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积极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2.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扎实,能综合运用这些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物流工程领域实际问题。
3.具备从事物流企业的经营与管理、物流系统的规划设计、物流解决方案设计、物流项目管理、采购与物流金融、电商物流、企业物流管理、供应链的规划与管理等工作的能力要求。并掌握一门外语。
4. 具有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四、学制、学习年限及培养方式
1.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在校学习年限为2年,其中课程学习为半年,允许研究生在某些情况下经审批延期毕业,但在校学习总年限一般不得超过4年。在职攻读硕士专业学位人员的基本学习年限为3年,最长不得超过5年。包括完成学位论文答辩。
2.采取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应届本科毕业生录取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一年的专业实践(8学分),可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其中集中实践不低于半年)。在职攻读的课程学习采用“进校不离岗”的半脱产方式,到校学习的时间累计不得少于半年。
3.全日制学位论文可在学校完成也可在企业实习单位完成,时间为1年左右。在职攻读的学位论文在本单位完成,时间规定为1.5年,最长不超过3年。
4.实行双导师制,优先鼓励方向团队指导,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论文写作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
五、主要研究方向
研究方向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物流系统分析与规划设计:包括物料搬运系统分析与设计,仓储系统分析与规划设计,生产物流系统的分析与优化设计、供应链物流系统的规划设计、区域物流系统的分析和优化设计等。
2、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应用:研究优化企业物流系统的理论与方法(例如MRP、JIT、DRP和LRP等资源配置技术在物流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应用),以及开发、推广适合企业环境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统,促进企业物流合理化。
3、物流系统自动化技术研究:研究现代仓储系统如配送中心、自动化仓库(AS/RS)的规划设计、计算机仿真、管理与控制系统、设备设计与分析计算等;研究自动化生产企业内物料连续输送系统的总体规划、设备设计与分析计算以及控制系统等。主要包括悬挂输送系统和辊式输送系统。
六、应修总学分及课程设置
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包括课程学习学分和实践教学学分。硕士生必须在规定年限内修满28学分,其中学位课23学分(含专业实践8学分),非学位课5学分。
课程设置主要体现物流工程学科特点,开设物流工程学科必要的基础课和核心课程。课程设置体现系统性、综合性和先进性,能够反映现代物流工程理论和技术发展趋势。教学内容强调理论性与应用性的有机结合。教学过程要重视运用团队学习、案例分析、现场研究、模拟训练等方法,注重培养研究生研究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硕士生必须在规定年限内修满28学分,其中学位课13学分(含专业课2门)、非学位课不少于7学分(含知识产权基础、信息检索2门课必修2学分、创新学术讲座1分)、专业实践8学分。
同等学力或跨学科专业的专业硕士研究生,一般应在导师指导下确定2门本学科的本科生主干课程作为补修课程,没有补修成绩或补修课程考试不合格者不得进入论文答辩。补修课程不计学分。
具体课程与学分见下表:
类别 |
序号 |
课程名称 |
学时 |
学分 |
开课学期 |
学 位 课 |
公共 必修课 |
1 |
自然辩证法 |
45 |
2 |
1 |
2 |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
30 |
1 |
1 |
3 |
工程硕士英语读写与翻译 |
60 |
2 |
1 |
4 |
工程硕士情景交流英语 |
30 |
1 |
1 |
专业 必修课 |
5 |
高等工程数学 |
48 |
3 |
1 |
6 |
高级管理学 |
48 |
3 |
1 |
7 |
现代优化理论与方法 |
48 |
3 |
1 |
8 |
专业实践 |
|
8 |
2-3 |
|
|
合 计 |
|
23 |
|
非 学 位 课 |
专业 选修课 |
9 |
系统理论与方法 |
48 |
3 |
1 |
10 |
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 |
32 |
2 |
1 |
11 |
物流系统设计与优化 |
32 |
2 |
1 |
12 |
现代物流技术 |
32 |
2 |
1 |
公共 必修课 |
13 |
信息检索 |
20 |
1 |
1 |
14 |
知识产权基础 |
20 |
1 |
1 |
15 |
创新学术讲座 |
18 |
1 |
1-2 |
公共 选修课 |
16 |
企业管理 |
32 |
2 |
1 |
17 |
市场营销 |
32 |
2 |
1 |
18 |
会计学 |
32 |
2 |
1 |
|
|
合 计 |
|
18 |
|
注:1、对于同等学力或跨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要求补修学本科主干课程三门:《工业概论》、《生产运作管理》、《系统工程》,补修课程必须合格但不计学分。
2、自2014级起,新生在入学前通过CET6(有效期不超过3年)级或通过托福考试要求(写作18、口语18、听力14、阅读19,总分77以上)或者通过雅思要求(6.5以上)的可免修英语,并获得相应的学分。
3.研究生英语课程90学时中包含20学时的4、6级考前辅导。
4.创新学术讲座:创新学术讲座为16学时以上,1学分,每次讲座的时间一般控制在4学时左右。跟随全日制学术硕士研究生听取。
要求专业硕士研究生必须选修创新学术讲座课,分别写出学习心得,由导师签字验收,取得相应学分。缺席一次以上(含一次)者,必须重新补修,否则不给学分,不予参加学位论文答辩。
七、专业实践
(一)专业实践的目标及方式
通过实践达到:基本熟悉本行业工作流程和相关技术规范,具有工程实践和技术创新能力。
专业实践可采取以下几种方式灵活进行:
(1) 由校内导师结合自身所承担的应用型科研课题,安排学生的专业实践环节。
(2) 研究生结合本人的就业去向联系实践单位,导师做好指导工作。
(3) 由校外导师所在企业行业单位安排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
(4) 依托学校与外单位建立的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专业实践基地或研究生企业工作站,由学校统一组织和选派学生去现场进行专业实践。
(5) 校内专业实践,包括教学实践、专业技能训练、专题研究等。
(二)专业实践的组织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应于第2学习单元结束前与导师一起制订并填写《安徽工业大学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校外导师审批表》(附件1)、《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协议》(附件2)、《安徽工业大学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践教学计划表》(附件3)、《三方安全协议》(附件5)。第2学习单元结束即进入集中专业实践阶段,时间为半年,专业实践可与课题研究可交叉进行。
(三)专业实践的考核
1、专业实践活动结束后,研究生应填写不少于3000~5000字的《安徽工业大学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专业实践报告》,于开题前完成,特殊情况的最迟不得超过第三学期末上交且要预先提供情况说明并得到许可,同时上交的还有专业实践工作日志。学院工程硕士专业领域教育指导委员会按照《物流工程全日制专业硕士专业实践指南》进行考核。
2、不参加专业实践或专业实践考核未通过者,不得申请毕业和学位论文答辩。
八、中期筛选
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行中期筛选制度。具体办法按学校的有关规定执行。
八、科学研究及学位论文要求
1.论文选题
来源于生产实际,或具有明确工程背景与应用价值,如可以是物流系统优化设计、物流信息系统规划设计、物流技术设备等。能体现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有足够的工作量,能体现学生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研究并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或社会实践问题的能力,能体现作者的知识更新、工程应用中的创新.
2.论文形式和基本评价要求
论文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物流与供应链系统设计与研究、现代物流技术与设备研究、物流信息系统软件或应用软件开发等。
3.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的内容一般应包括:课题来源和选题依据,对国内外近15~20年中的30~60篇有关文献进行阅读、分析和总结;研究方案,阐明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关键问题与创新点、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验方案等;研究工作基础,说明具备的研究条件、研究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其可能的解决办法和措施;研究工作计划及时间安排。
开题报告须有至少2名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或博士学位者(其中必须有一名企业专家)审定并签署意见,对一次或二次仍未能通过者,做出相应的处理决定。
开题报告一般应为0.5~1.0万字,书面选题报告按附件8:《安徽工业大学工程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及工作计划表》和《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GB7713-87)的有关规定撰写。
4.预答辩与中期考核与分流
为确保学位论文的质量,要求研究生在申请论文送审答辩前,必须提交学位论文初稿,同时以讲述方式,作论文预答辩与中期考核与分流。考核按正常毕业、延期毕业和终止学业处理。具体见《安徽工业大学研究生中期考核分流实施办法》。
5.论文内容与撰写要求
学位论文要具备相应的学术水平和足够的工作量,对所研究课题应在理论分析、实证分析方法、设计方法、生产工艺、指导工程实践等方面中的1~2个方面上提出一定的新见解。论文研究要能够反映出作者对物流工程领域基础理论以及系统知识的掌握程度,能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应条理清楚,用词准确,表述规范,字数一般为2~3万字。学位论文原则上应包括如下组成部分:①封面——题目、作者、校内外导师等信息;②中英文摘要、关键词;③诚信与知识产权声明;④论文主体部分(含选题的依据与意义、国内外文献资料综述等);⑤参考文献;⑥必要的附录(如成果证书、设计方案、设计说明、设计图纸、程序源代码、发表论文等);⑦致谢。
学位论文要文句简练、通顺、数据可靠、图表清晰,严格准确地表达研究成果,实事求是地提出结论。学位论文撰写应遵守附件9《安徽工业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与书写格式》的要求,并按标准封面装订。
6.论文评阅
学位论文选题必须符合专业学位硕士论文要求,应具备一定的技术水平和充分的工作量,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并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具有先进性、实用性。学位论文的主要工作,特别是创造性工作,必须是研究生独立完成。
学位论文要文句简练、通顺、数据可靠、图表清晰,严格准确地表达研究成果,实事求是地提出结论。学位论文撰写应遵守《安徽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格式样表》的要求,并按标准封面装订。
为确保学位论文的质量,特做以下规定:
(1)硕士生完成学位论文的写作后经导师审查同意,由学院组织聘请2位同行专家对论文进行预审查。论文预审结果如2位评审人均持否定意见;或者有1位评审人持否定意见,再增聘1位评审人评阅后仍持否定意见的,不能组织论文答辩,且至少须在一个月后方能再次提出申请。评审通过的,正式向研究生学院提交论文答辩申请。
(2)预审后,评阅意见为“修改后可以参加答辩”、论文改动量不大的,两周内完成修改,再给予评审,通过后正式向研究生学院提交论文答辩申请,仍不通过的,至少须在一个月后方能再次提出申请。
(3)论文评阅由研究生学院组织或者委托学院组织,申请者本人及导师不得参与。论文评阅人名单、评阅意见、论文评分以及有关材料应对学位申请人保密。
对涉及国家机密或需保密的论文,由导师提出报告,学院审核后报校研究生学院审批。审批同意后可在一定范围内评阅。
7.论文答辩
(1)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前应完成除学位论文以外的所有学分,完成所有培养环节并通过学位论文预审者,按照《安徽工业大学硕士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进行答辩申请并参与答辩。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人员按《安徽工业大学关于授予具有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人员硕士学位的实施办法》进行。须提前一周在研究生学院网页网上公告系统中填写相关信息进行答辩公告。
(2)两位专家评阅均认为论文合格并同意答辩后,由学院组织论文答辩委员会,并举行学位论文公开答辩。正式答辩前半个月由答辩秘书将论文送交答辩委员。
(3)论文答辩委员会应由5~7位具有教授、副教授或相当职称的同行专家组成,导师不能作为答辩委员会的成员。导师可以在正式答辩前组织进行论文的预答辩,预答辩委员会由3~5位具有教授、副教授或相当职称的同行专家组成,导师可以作为预答辩委员会的成员。
(4)答辩秘书负责协助组织论文评阅及答辩的相关工作。论文答辩委员名单及评阅人在答辩前应对申请者保密;申请者本人不得参加论文答辩委员会的组织接待工作,也不得直接送论文及聘请书函。
(5)论文答辩工作一般在第四学期的第十四~十五周期间进行。论文答辩委员会主席负责主持答辩会,论文答辩会应有记录。论文答辩委员会根据机械工程领域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的标准,对论文的水平、答辩情况进行认真讨论、表决,做出是否同意通过论文答辩的决议。决议采取不记名投票方式,获全体答辩委员三分之二以上同意票数者方可通过。决议经论文答辩委员会主席签字后,报送校学位评定委员会。
(6)工程硕士学员申请硕士学位前要准备的材料见附件10:《工程硕士学员申请硕士学位需要出具的材料清单》。
根据《安徽工业大学研究生学籍管理实施细则》研究生在学校规定年限内,按照学校和所在学科、专业的要求,完成各项培养环节,成绩合格,完成毕业(学位)论文并通过答辩,德体合格,准予毕业并发给毕业证书,符合学位授予条件者,可以申请学位。研究生在学校规定年限内,按照学校和所在学科、专业的要求,完成各项培养环节,成绩合格,完成毕业(学位)论文但未达到授予硕士学位要求,德体合格,可以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研究生在学校规定年限内,按照学校和所在学科、专业的要求,修完所需学分,但未完成毕业论文答辩,经本人申请,导师和学院同意,可以获得硕士研究生结业证书。未超过学校规定的最长学习年限者,根据答辩委员会的建议,研究生可在结业、毕业离校半年之后至一年以内,回校申请答辩一次,答辩通过者,换发毕业证书,符合学位授予条件者,可以申请学位。研究生到学校规定的修业年限时,未能按照学校和所在学科、专业的要求,完成全部课程学习和必修环节,修满规定课程学分,学满一年以上者,准予肄业并发给肄业证书;不满一年者,发给学习证明。
8.各培养环节时间要求
论文开题报告、中期报告、预答辩、论文答辩等各环节之间应有充分的实际工作时间。硕士研究生开题报告原则上在第二学期末暑假前专业实践结束时(即6月底),以保证有足够的论文工作时间,提交开题报告与论文答辩的时间间隔一般不得少于9个月。预审论文与答辩的时间间隔不得少于1个月。
学位论文及答辩工作时间安排如下:
序号 |
内容 |
工程硕士 |
专业硕士 |
时间安排 |
考核方式 |
时间安排 |
考核方式 |
1 |
文献综述(要求查阅近10年国内外文献,主要是近5年的期刊、学术文献) |
第二学期6月底 |
导师组、学科点 |
第二学期 5月底 |
导师组、学科组 |
2 |
开题报告 |
第三学期10月底 |
导师组、学科点和学院 |
第二学期6月底 |
导师组、学科点和学院 |
3 |
论文工作 |
第四至六学期 |
导师组、学科点 |
第三至四学期 |
导师组、学科点 |
4 |
论文中期检查(报学院) |
第五学期4月底 |
导师组、学科点 |
第三学期10月底 |
导师组、学科点 |
5 |
论文预答辩和论文修改(报学院) |
第五学期6月底 |
导师组、学科点 |
第三学期11月底 |
导师组、学科点 |
6 |
重复度检测和论文修改 |
第五学期末第六学期初 |
导师组、学院、研院 |
第三学期末第四学期初 |
导师组、学院、研院 |
7 |
论文送审和论文修改 |
第六学期9月中旬 |
导师组、学院、研院 |
第四学期3月底 |
导师组、学院、研院 |
8 |
论文答辩和论文修改 |
第六学期11月初 |
导师组、学院、研院 |
第四学期5月初 |
导师组、学院、研院 |
九、毕业与学位授予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习期满,修满规定的学分、成绩合格,并完成专业实践、学位论文等规定的培养环节,通过论文答辩,发给安徽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经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议通过后,可授予相应硕士专业学位证书。
在职攻读硕士专业学位人员,修满规定的学分,通过论文答辩,经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议通过后,可授予相应硕士专业学位证书。
附:本学科主要经典著作和专业学术期刊参考目录
经典著作:
[1]郭伏,钱省三,人因工程学,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2]齐二石,方庆琯,物流工程,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3]戴庆辉,先进制造系统,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4]冯耕中,现代物流规划理论与实践,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5]洪军,工程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6]方庆琯等,现代物流设施与规划,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7]陈荣秋,马士华,生产运作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8]Fred Meyers等,Manufacturing Facilities Design andMaterial Handling,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9]Mikell P. Groover,Automation, Production Systems,and 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10]Wayne C. Turner, et al,Introduction to Industrialand Systems Engineering,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11]薛华成,管理信息系统,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12]James A.O'Brien ,George M.Marakas (英文版第15版),叶强改编,管理信息系统,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13]陈禹六,李清,张锋,经营过程重构与系统集成,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14]范玉顺,工作流管理技术基础,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15]熊光楞,并行工程的理论与实践,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16]胡运权,运筹学基础及应用(第四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17]苗东生,系统科学精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18]顾培亮,系统分析与协调,天津大学出版社,1998
[19]颜泽贤,系统科学导论,人民出版社,2004
[20]许国志,系统科学,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
[21]许国志,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
[22]欧阳莹之,复杂系统理论基础,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2
[23]陈森发,复杂系统建模理论与方法,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24]Benjamin S.blanchard,系统工程与分析,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25]L.贝塔朗菲,一般系统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7
[26]伊.普利高津,从混沌到有序,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27]H.哈肯,协同学,原子能出版社,1984
[28]Col Perks,T. Beveridge,企业IT体系结构,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9]赵捷,于海澜,企业总体架构,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30]李清,陈禹六,企业信息化总体设计,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31]沃伦•麦克法兰,理查德•诺兰,陈国青,IT战略与竞争优势,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32]霍国庆,企业信息资源集成管理战略理论与案例,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33]Kenneth C. Laudon等,管理信息系统——管理数字化公司(第8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34]S.Hagg等,信息时代的信息管理系统(4th Edition),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35]薛华成,管理信息系统(第5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6]J. V. Bon,IT服务管理——基于ITIL的全球最佳实践,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37]C. Figallo,N. Rhine,构建知识管理网络:有效沟通的实践、工具和技术,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38]U. J. Gelinas,S. G. Sutton,J.Fedorowicz,业务流程与信息技术,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39]R. L. Thompson,W. L. Cats-Baril,信息技术与管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0]P. G. Mckeown,信息技术与网络经济,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41]徐浩鸣、毕晓君,基于非线性理论的制造业信息系统组织协同,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42]刘翔,ERP与协同决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43]陆祥瑞,ERP系统企业模型构造,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44]王惠芬,黎文,葛星,ERP系统应用中的企业管理模式趋同分析,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45]高洪深,决策支持系统(DSS):理论、方法、案例(第3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46]陈文伟,廖建文,决策支持系统及其开发(第3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47]李东,蔡剑,决策支持系统与知识管理系统,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52]JIAWEI HAN,M. KAMBER,DataMining:Concepts and Techniques(SECONDEDITION),Morgan Kaufmann Publisher, 2006
[48]P. GIUDICI,Applied Data Mining: Statistical Methodsfor Business and Industry,Wiley, 2003
[49]D. T. LAROSE,DATA MINING METHODS AND MODELS,Wiley, 2006
[50]方美琪,张树人,复杂系统建模与仿真,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51]E.Turban et al,Electronic Commerce:A Managerial Perspective,2006
[52]G.Schneider et al,电子商务,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53]彭志忠,物流管理学,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
[54]Allan Afuah et al,电子商务教程与案例,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55]Jeffry F. Rayprt et al,电子商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56]戴夫,查菲等,网络营销:战略、实施与实践,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57]彭志忠,物流管理(实务),山东大学出版社,2004
[58]Ravi Kalakota et al,移动商务:移动经济时代的竞争法则,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59]拉尔曼,UML和模式应用: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导论,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60]彭志忠,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
[61]布谢,朗博,雅各布森,UML用户指南(第二版),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62]彭志忠,物流管理(理论),山东大学出版社,2004
[63]Jim Arlow et al,UML2.0和统一过程,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64]彭志忠,物流英语,山东大学出版社,2004
[65]詹姆斯.C.约翰逊等,现代物流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66]罗纳德.H.巴罗,企业物流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67]马士华,供应链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68]马士华,基于供应链的企业物流管理,2002
[69]桑德尔.博伊森等,物流和外延型企业,2005
主要期刊:
1.管理科学学报2.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3.管理世界4.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5.中国软科学6.金融研究7.中国管理科学8.系统工程学报9.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应用10.管理评论11.南开管理评论12.情报学报13.运筹与管理14.管理学报15.系统工程16.数理统计与管理17.工业工程与管理18.中国机械工程19.工业工程 20.情报理论与实践21.Information Systems 22.MIS Quarterly 23.Information SystemsResearch 24.Quarterly Journal of Electronic Commerce 25.Electronic CommerceResearch & Applications 26.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lectronic Commerce27.The Information Society 28.软件学报29.计算机学报 30.工程管理学报31.管理工程学报32.系统管理学报